找到相关内容1706篇,用时28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智谕法师:单提一声佛号

    呢?是大家识染。就是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、意识。如果出于六根门头,在尘当中来去自如,就没有事情了。只怪你这识生两种心── 一种是憎恨心,一种是爱染心。眼识出于眼根门头,对色尘生爱...清净则佛土净。以清净心,念阿弥陀佛,求往生西方,定得往生。   它的要领在何处呢?单提一声佛号。使当中,没有憎爱二心。六根一摄,一心清净。所以打佛七七天,大家不要乱用自己的六根,要用一声佛号摄住你...

    智谕法师

    念佛|智谕法师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6/02/0023022790.html
  • 法相宗的八学说

    另一方面又与阿赖耶识共同作为其余发生的依据。它以阿赖耶识为“所缘”(认识对象),即攀缘阿赖耶识的“见分”(认识主体的一面)作为“自内我”(相当于灵魂)。在未成佛果之前,此识体具有把阿赖耶识思量为“...了境”能变,指前,它们均以第八和第七为依据发生作用。就这的认识功能讲,是分别思量境(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),大体相当于今天讲的视觉、听觉、嗅觉、味觉、触觉和意识。  八学说强调的是“无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21955000.html
  • 《园觉经》中关于结夏安居

    大圆觉为我伽蓝。身、指前五识身,心、指第六意识,既住持于清净实相,用五不妄缘外尘,无妄想分别,故云身心安居。五识身安即成所作智,安即妙观察智。平等性智者,第七,内计第八为我,违平等理,与前如浪翻动,今则前安居,第七亦转为平等性智。七波浪既不翻动,而第八识亦归真如清净实相,于四智中则为大圆镜智,亦即为我伽蓝之大圆觉性也。涅槃自性,即本来不生不灭之真如自性。系属者,小乘安居,必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44555165.html
  • 宗门心法不是有为

    六个,还有末那、阿赖耶识。大乘为什么要比小乘多两个呢?因为识生起现行,必定有种子,第七就是持种,八是藏种子的田。这是大乘比小乘多两们识的理由。   小乘和大乘在量的方面,虽有轻重,但质的方面并无多少。何以见得呢?不能延续有情生命,为要建立三世流转,小乘学者于识外,立一细心。这表明小乘已有七个了。大乘说八个,或九个,都是阿陀那。阿陀那即是细心。而解深密经中,也只说七不道...

    震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22869348.html
  • 依意生识之研究

  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 279页  一  缘虑了知之为,其生起必有所依与所缘,经所谓「  根境和合而识生也」。所缘者尘,即是识知之对象。所依  者六根,即是感觉之机能与心识发动之依处。内依六根,外  缘尘,识亦随之而区别为,即眼识乃至意识。此如中含  茶啼经云﹕  「一切由因缘生,而受一一之名。即以眼根为  缘,于色识生为眼识。以...

    唯圆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495773737.html
  • 瑜伽唯识学心意之探究(二)

    名、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。有色界中具二执受,无色界中不具二种。……此识亦名阿陀那。何以故?由此于身随逐执持故……”[12]  此中“于趣生死,彼彼有情堕彼彼有情众中,或在卵生,或在胎生,或在湿生...名心。何以故?由此识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等积集滋长故。”[13]  《瑜伽论记》对此解释说:  “……此有二义,一能集色等;二能集滋长。泰云:集是心义,心能积集、滋长色等尘,六根、是通相,法尘摄,...

    张化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1044132.html
  • 慧思与智者心意说之探讨

    不明确   ,其主要原因:著重于如何以金刚智转识,其认为意识、金刚智皆只   是假名,皆是空,若能觉了,意识即是藏识。若就此而论,意识(第   )、金刚智(第七)、藏识(阿赖耶识)等三法可说只是...  页157   心──第八(阿黎耶识、藏识)   意──第七(末那、阿陀那)   ──前(或指意识)   慧思虽也运用了以上之名相,然其所指涉之意义是有所不同的,其不   同在于视第七...

    陈英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41347150.html
  • 略述唯识学对赖耶存在的论证

    论及阿赖耶识提出之所以然,并且认为“瑜伽行派在心意识的理论上,最初也是和部派一样,在显现的前上,建构一个潜隐的微细意识,即所谓阿赖耶识”8。   前人的研究成果皆表明了阿赖耶识的提出并非瑜伽行派...芦束俱时而转。若无此识彼识自体不应有故 。”11实际上在《阿含经》中只承认前,而不承认有阿赖耶识的。但具体分析十二缘起中的支,我们发现其中的支决不是前所能承当的,它和阿赖耶识存在着千丝万缕...

    上恒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7153787347.html
  • 以契经看阿赖耶

    :  契经所谓的“”,指的是“”,除此“”再也没有其它的分析。因此,对于唯识学派在“”之上再安上第七、八的说法,便被许多坚持世尊原来说法的佛子们认为这是世尊所说的“异我”邪见。不过...之作法,便成为了各宗派之间的趋势,当然,唯识学派的第七、八的学说发展,便也似乎成了理所当然。【关于犊子部的补特伽罗之说,还是在讨论(见‘俱舍论’)】  如果说,世尊以实际的体悟观察,而把“”的...

    净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092654807.html
  • 意根探索

    意根探索  单培根  十八界中之外又有意,是意识之根,与五色根共为六根。此惫根是什么?部派佛教只讲,以六根为所依,从此生。探求此生意识之根,于是有以无问灭识为慧根。此是以前念识为后念识依,所依舆所生识不同时。然五根舆五,是同时之俱有依,这样,慧根不舆五根为同法了。且前念识与现前同是意识,不是二界,舆十八界之界义不合。故应于之外,别觅心法,作为意识所从生之意根。  阿赖耶识是...

    单培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93767337.html